English

“美猴王”与企业组织的生命力

1999-01-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梁钧平 我有话说

陈松雨先生撰写的《剖析“亚细亚”——亚细亚商贸集团兴衰实录》(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有关企业生命力和企业兴衰的完整画面。

90年代初,刚刚诞生的“亚细亚”就挑起了一场全国商界瞩目的“郑州商战”。然而如今,这只被热情、焦虑、躁动与冲动制造出的商业恐龙在其几乎尚未起步时,便由于体力不济而轰然坠地。

一个企业组织生命的兴衰有多种原因。诸如:不借血本打价格战;经营费用过大,难以为继;经营战略决策失误;过分依赖广告;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蔑视与违背等等。但从深层次的因果关系来讲,这些原因则显得过于表面化了。在《剖析“亚细亚”》一书中,作者不仅说明了这些必要的因素,而且还结合“亚细亚”的兴衰轨迹,深刻剖析了一些为我们易于忽视的、更为本质的原因;深刻地描述了在组织的最初的成功与后来的失败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条深潜的通道。

读罢此书,令我思考的问题方方面面,其中最感兴趣的是企业最高领导人与企业组织生命力的关系,以及我国企业组织的内外部环境为什么存在一个造就一人或少数人独揽大权的机制?

在企业组织中,除了一人控制的层级原则之外,我们似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我们也似乎愿意为满足对指挥命令的需要而付出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的代价。与此相对应的自然反应就是呼唤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阶梯以贯彻最高领导人的控制与意愿。但遗憾的是,这种自然的反应在如今许多情况下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恶化。与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传统相呼应,我国仍存在许多少数人独揽大权的“家族式企业”。这种家族式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组织的最高层一般都有一个“美猴王”。之所以喻其为“美猴王”,乃是企业有一个权力结构过于集中的组织层级,位于组织层级的最高层存在一个如同孙悟空一样的人物。可以说,具有“美猴王”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自觉或非自觉地搞组织内部的个人崇拜,只不过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员工就像花果山上的小猴子一样,既有机会分享“美猴王”的“恩赐”,更要在形式上对“美猴王”俯首贴耳,不然的话,就是在违反组织的“规范”。

然而,我们还不能武断地将组织缺乏生命力归罪于大大小小的“美猴王们”,是谁造就了“美猴王”?可能是我们应该更为关注的话题。正如陈松雨先生所说,并非书中主人公“像捏泥巴似的把‘亚细亚’捏成了过去那个样子,又捏出来现在这个样子。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的经营思想、他的意志及行为不断地受到企业内外诸多力量的碰撞、挤压、纠葛、牵引———当然也包括鼓励、扶助等正面作用———才最终形成了‘亚细亚’的兴衰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他本人的热衷,其他人的期望与鼓励,还是时势及环境的安排,都使他担负了不应该由一人承受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中国企业家的悲剧,更是中国企业的悲剧。”

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个人依靠组织,个人成为缺乏活力和个性的“组织人”。然而,在经济体制变革时期,我们似乎还来不及冷静地思考又急匆匆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组织依靠个人,组织成为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的“个人的组织”。在这种组织环境中,“美猴王”比组织更重要,组织成员对“美猴王”的忠诚比之对组织的忠诚更重要,“美猴王”一旦出了问题,首先遭殃的就是组织,组织的生命力大受影响。而作为组织成员的员工也是“树倒猢狲散”,承受着失去个人成长的组织空间的巨大代价。

这也使我联想到,为什么中国所有著名企业的背后一定存在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一些不大出名的企业的背后也有着一些著名的企业家?但国外大量的名牌企业的背后并没有那么多的著名企业家,其中一些所谓著名的企业家可能还是我们国人自己渲染出来的,在我国的名气要比其在本国的名气大许多。不知为什么,我们必须造就那么多的“神”和那么多的“神话”,中国的“神”不够使,还要引进国外的“神”。我们何时能够摆脱企图以政治运动的手段去实现企业经济目的的陷阱,何时真正走出“大跃进”的阴影和虚幻(它的现代表现是暴发户式的浅薄、幼稚和冲动),成为一个真正立足于市场经济的企业组织、商人和企业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